在当今信息化与循证护理快速发展的时代,护理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与康复。科学的指标如同管理的“指南针”,而护患比作为核心指标之一,对于精准配置护理人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为您深入解读护患比的定义、意义、计算方法及相关要点。
一、护患比的定义
护患比是指在统计周期内,责任护士人数与其负责照护的住院患者数量的比例。根据监测范围的不同,护患比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 白班平均护患比(NQI-02A):统计周期内,每天白班责任护士数与其负责照护的住院患者数的比值。
- 夜班平均护患比(NQI-02B):统计周期内,每天夜班责任护士数与其负责照护的住院患者数的比值。
- 平均每天护患比(NQI-02C):统计周期内,每天白班、夜班责任护士数之和与其负责照护的住院患者数之和的比值。
- 时点调查护患比(NQI-02D):在某一特定时刻,病区责任护士数与其负责照护的住院患者数的比值。
二、护患比的意义
护患比这一指标反映了需要照护的住院患者数量与护理人力之间的匹配关系。它能够评价医疗机构及各病区有效护士人力的配备情况,进而帮助建立一种以护理服务需求为导向的科学调配护理人力的管理模式。通过合理配置护理人力,护患比有助于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三、计算公式
护患比的计算公式如下:
护患比=护理患者人数/责任护士人数
四、相关说明
(一)班次
班次分为“白班”和“夜班”两类。由于各医疗机构的护理班次存在差异,统计时以8小时为1个标准班次时长。责任护士每工作8小时计为1名责任护士人力,患者每被护理8小时计为1名护理患者工作量。班次的起止时间依据本单位的班次规定时间,例如:
- 白班8:00~17:00(白班时长9小时)
- 夜班17:00~8:00(夜班时长15小时)
- 或白班8:00~18:00(白班时长10小时)
- 夜班18:00~8:00(夜班时长14小时)
特殊说明:需注意区分班次时长与工作时长。班次时长为班次起止时间之差,是固定值;工作时长为责任护士具体工作的时长。例如,某医院白班8:00~17:00,责任护士1排班8:00~13:00,责任护士2排班10:00~14:00。此时,白班时长为9小时,责任护士1白班工作时长为5小时,责任护士2白班工作时长为4小时。
(二)责任护士
责任护士是指直接护理住院患者的执业护士,包括直接护理患者的护士。在计算责任护士人力时,“帮班”“两头班”等相关辅助护理岗位护士人力,当其直接护理患者时也应计算在内。但以下人员不包括在内:
- 治疗护士
- 办公班护士
- 配药护士
- 护士长(一般情况下,护士长不计算在内,当护士长承担责任护士的工作时才计算在内)
- 其他非直接护理患者的护士
(三)责任护士人数
责任护士人数是指统计周期内所有责任护士人力之和,责任护士每工作8小时计为1名责任护士人力。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 某班责任护士数=某班次时段内所有责任护士上班小时数之和除以8
- 某白班责任护士数=白班所有责任护士工作时长之和除以8
- 某夜班责任护士数=夜班所有责任护士工作时长之和除以8
- 统计周期内责任护士总数:累计统计周期内每天白班、夜班责任护士数之和
- 某时点责任护士数:医疗机构进行时点调查时,统计调查时的病区责任护士数之和(时点调查是横断面调查,此处的责任护士数为调查此时此刻正在上班的责任护士人数,直接统计人数,无须公式换算)
示例:
- 某病区白班8:00~18:00(白班时长10小时),某天排班共有白班责任护士7名,其中5人每人白班时段内工作时长8小时;另外2人,每人白班时段内工作时长6小时。则该白班责任护士数为(5×8+2×6)÷8=6.5人。
- 某病区夜班17:00~次日8:00(夜班时长15小时),某天排班共有夜班责任护士6名,其中有2个责任护士17:00~次日1:00值班;有2个责任护士1:00~8:00值班;夜班“帮班”护士2名,每人工作时长4小时。则该夜班责任护士数为(2×8+2×7+2×4)÷8=4.75人。
(四)护理患者数
护理患者数是指统计周期内,责任护士护理的住院患者工作量,患者每被护理8小时计为1名护理患者工作量。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 某班护理患者数=(某班接班时在院患者数+某班时段内新入患者数)×(班次时长÷8)
- 统计周期内护理的患者总数:累计统计周期内每天白班、夜班护理的患者数之和
- 某时点住院患者数:医疗机构进行时点调查时,统计调查时的住院患者数之和(时点调查是横断面调查,此处的住院患者数为调查此时此刻病区住院患者人数之和,直接统计人数,无须公式换算)
示例:
- 某病区白班8:00~18:00(白班时长10小时)。某天白班接班时在院患者20人;白班期间,转出1人,死亡1人,转入1人,新入2人。则该班次“护理患者数”为〔20(在院患者)+1(转入)+2(新入)〕×(10÷8)=28.75人。
- 某病区夜班18:00~次日8:00(夜班时长14小时)。某夜班接班时在院患者20人;夜班期间,转出1人,死亡1人,转入1人,新入2人。则该班次“护理患者数”为〔20(在院患者)+1(转入)+2(新入)〕×(14÷8)=40.25人。
五、数据收集方法
- 通过护理排班信息系统,获取病区责任护士人数。
- 通过HIS系统获取护理患者人数。
- 若医疗机构没有信息系统,可利用Office等办公软件建立病区各班次责任护士、护理的患者数统计表,获取责任护士人数、护理的患者数,收集统计相关数据信息。
六、指标分析建议
- 定期统计与监测:建议此指标按照天、月、季度和年度进行统计,并监测各病区及白班、夜班班次指标数据。根据管理需要,可以监测某时间段护患比。
- 考虑医疗机构特点:医疗机构此指标的监测结果低于或高于被公开的阈值时,在考虑监测方法“可靠性”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医疗机构专科特点和护理的住院患者情况等因素。同区域或同类型医疗机构的指标可能更有参考性。
- 多维度应用:护患比可以应用于护理人力配置的预判和护理质量与护理人力配置关联推断这两个方面。
- 综合分析:管理者应定期监测各个病区护患比,并关联护理质量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识别护理人力的配置是否合理,进而提前进行护理质量风险的预判,做好应对和预案,以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护理质量。
- 综合考虑:以护患比为护理人力配备的参考指标时,除考虑护患比关联护理结果质量指标分析外,还应考虑各医疗机构或病区护理的患者病种、疑难程度,护士能力等实际情况。
七、数据元素
- NQDS.G01病区代码
- NQDS.S10白班责任护士数
- NQDS.S11白班护理患者数
- NQDS.S12夜班责任护士数
- NQDS.S13夜班护理患者数
- NQDS.S14某时点住院患者数
- NQDS.S15某时点责任护士数
(注:以上内容摘自《护理质控指标监测基本数据集实施指南(2022版)》)